清风 | 非宁静无以致远
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。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”“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”,大意是说,厚重是轻率的根本,静定是躁动的主宰;轻率容易丢失根本,浮躁容易丧失主导。此外,诸如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等,也启示我们,心有所志人自定,目标坚定人自静,自定、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。
“性躁心粗者,一事无成;心和气平者,百福自集。”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、立志不坚,处事不稳、见利心动。春秋时期,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驭手王子期学驾车,掌握了一些技术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,结果是“三易马而三后”。赵襄子埋怨:“子之教我御,术未尽也。”王子期则回答,我的技术确实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您,但驾车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指挥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,而您却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同我一比高低上了,求胜心切,心浮气躁,所以才会屡屡落后。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,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、干事创业。
《孟子》中也讲过类似的故事: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,一个人专心致志,“惟弈秋之为听”;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,实则心猿意马,“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”。最后,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。导致这样的结果,只因前者心态静定,后者心浮气躁。正所谓,“心浮则气必躁,气躁则神难凝”。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,有的急功近利、沽名钓誉,有的见异思迁、朝秦暮楚,还有的浅尝辄止、投机取巧……要实现自我价值,要想走得更远,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,拒绝外来的诱惑,祛除内心的浮躁。
心浮气躁终误事,成功多从静中来。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,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,他答道:“作画是守静之道,涵养静气,事业可成。”一个“静”字,既是“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”的专注,也是“无故加之而不怒”的镇静。史载,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,堪称“愤怒才子”。其父写下“制怒”二字,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。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,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,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“制怒”二字时,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。之后,他若无其事,经过巧妙周旋,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。凡事沉住气,戒急戒躁、戒气戒怒,这是避免失误、赢得胜利的妙法。
“静,谓心不妄动。”面对名之耀、利之诱、权之惑、色之魅,尤需秉持淡泊心态,荡去尘世浊物,静下心定下神,扎扎实实、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。当前,我们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、人到半山路更陡,愈进愈难、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、非进不可的时候。越是在这个时候,越需要沉着冷静、保持定力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,善于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,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该稳的要稳住,该进的要进取,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,始终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。(李朝德)